1、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2、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3、正式的学生群体含义: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分类: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4、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5、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教授是学习目标之父。
6、发展的概念: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发展的方向:头—尾梯度;近末稍梯度。顺序:感觉运动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接着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更进一步又发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发展的一般趋势: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
7、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倾向。调节环境倾向称之为适应。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8、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时间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9、顺应:当主题不能利用原有的图示接受或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10、学习: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英气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更具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学习这种现象的关键:a要有变化的发生b变化相对持久;c变化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d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e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学习后表现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特点:A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B组织计划性。C有效性。D年龄差异性。E面向未来特征。
11、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
12、恢复: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地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为恢复。
13、类化: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C1)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1相似的条件之二(C2)、之三(C3)不能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
14、分化: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高级条件反射:即人们课利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进一步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
15、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
16、认知结构: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是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7、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能量,广义的能力概括了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他们为活动提供能量。狭义的主要指心理能力。
18、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的种类: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果关系;对逻辑关系;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理解的水平:字面、解释、批判性、创造性的理解。
19、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持久保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巩固的途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利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合理地组织复习。
20、技能:使通过联系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种类:动作技能:使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1、.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特征: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指标,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维。特征: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22、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是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景后,倾向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投射:使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于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回归:使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移植:使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
23、学习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学习动机的强弱的标志使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24、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焦虑: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分为正常焦虑、低度焦虑、高度焦虑。
25、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等。智能不足儿童:指在心智发展间所显著的表现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这种相当长期的不适当情绪反应足以影响个人正常情绪控制能力。
26、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由于学生在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习惯采用的方式使自以为最合适的策略,因而,认知风格与认知策略常常是紧密相关的。
27、教学设计: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程序。工作的特点:系统性、具体性、灵活性。
28、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下位学习: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故称为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29、高原现象: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30、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1、评定: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估价的过程。
32、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