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的感觉》是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必读书。《登天的感觉》读书笔记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一、作者简介:
1985年去波士顿求学
199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呆了6年,4年的专业学习,2年的亲身实践
从到美国求学到毕业,作者呆了8年时间,作者交代初到美国选择了教育心理学,后为了追求“登天的感觉”,选择了咨询心理学;
目前他是国内唯一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并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华南师大、南京师大等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二、关于本书
本书自1996年 完成写作,但如今依然是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必读书,可见其经典程度。本书特点:
1、来访者为在20-30之间,所以问题多集中在情感、职业选择、学习、人际等方面;
2、来访者都在美国,咨询中有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阅读分析
1、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咨询主要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提供咨询;
心理治疗则主要为人们在人格、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及变态行为提供治疗;
解读:简单的讲,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的病人;而心理治疗则针对确诊神经症和精神病性心理问题,是超过心理咨询师工作范畴的对象。
2、什么是登天的感觉?
“我感到他们的自信心在重建,也感觉到自己随着他们一同在登天。”
解读:登天的感觉,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巅峰体验”,即“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
这个类似于积极心理学家说的心流:当你沉浸在到一件事情中时体验到的快乐和自由。一个来访者随着咨询的有效进展而改变,心灵变得更加舒展和自由时,既是在登天,而咨询师通过自己的影响看到一个人不断发生好的变化,这种助人的愉悦感也是在登天。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
主人公:丽莎
问题:新生适应不良、自卑。
案例回顾:丽莎进入哈佛读书,但是因学习、人际交往等事事不如人而苦恼,作为过去学校的优等生,在哈佛每次成绩却只能得B,内心的不平衡让她产生了自卑,作者采用宣泄不良情绪,转移比较对象,采取具体行动来解决。
联想思考1: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
1.早年不良教育:多大点事儿啊,别哭忍着;再哭打你了!越哭越打!
2.缺少倾诉的对象:于是一个人默默流泪到天亮。
3.文化属性:要坚强!戒贪嗔痴!发脾气、哭泣是不成熟的表现;
解读:我们对于情绪往往是通过每一次的积攒然后统一爆发的模式,心理咨询师接待个案初期经常是认真的听一个人边哭边说就可以了。在心理咨询中,宣泄不良情绪是帮助一个人减轻心理负担的好办法。
联想思考2:如何缓解心灵痛苦?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密,那就是:找同类,尤其是身边比自己更惨的同类;
解读:你丢了100块钱会心疼,但是你听说隔壁老王丢了1000块那么你丢钱的痛苦会降低,这就是通过对比产生的心理平衡,但你听说马云损失几个亿也绝不会比隔壁老王丢钱更让你平衡,所以,缓解痛苦的前提是两个:找你身边的,比你惨。
联想思考3:自卑怎么破?
赵氏谈自卑:自卑就是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较并忽略自己的长处;
自卑的人的几个属性:
1.想获得别人的长处
2.但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无法超越别人
3.给自己一个现阶段没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作标准
如何破?就像长跑,始终追不上别人,咋弄?
1.接受事实,追不上,老子我不追了;
2.由对外关注到对内关注,以前只能跑1千米,这次跑了1200米,比以前的自己有进步;
3.不断积累成功事件,通过帮助别人(发现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儿)和获得赞赏提高自信。(也是很多人从心理学受益并从事的缘故)
案例二、《我想从哈佛转学》
来访者:莫妮卡
问题:学习不好,想退学
案例回顾:莫妮卡是大一新生,因学习问题想转学,但是家人不同意,比较苦恼,特来求助。作者帮他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用自己的例子鼓励她(故技重施),但是对方产生了阻抗并中断了两次咨询,后来作者寻求督导,开始去寻求她的成长经历,终于找到了想转学的真正原因并帮助她解决了问题。
联想思考:症状是深层心理问题的外化
案例中的来访者看似是学习问题,其实是背后的负罪感(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姐姐残疾而导致姐姐成绩下降上了普通大学,自己上了哈佛总觉得内疚)
解读:我们看到的问题,往往不是的真的问题,听一个讲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而要听他没讲什么。
联想思考:看看上一个案例,同样都是学习问题,为什么莫妮卡没有自卑情结?
前者关键点:自己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
后者关键点: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成绩。
联想思考:为什么来访者会出现阻抗?
作者通过两次的交谈,轻率的认为来访者是因为时间管理不当才导致成绩无法提高,于是帮助她制定学习计划并拿自己的例子来说教,引导来访者留在哈佛,努力学习,这让来访者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产生了反感,于是出现阻抗。
解读:心理咨询中有个好玩的现象:来访者会跟咨询师玩儿一个叫踢皮球的游戏,来访者抱着一堆问题来找咨询师,往往一副我的问题都在这了,你是专家,求支招的姿态,这样,就把自己的问题抛给了咨询师,没有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如果咨询师接住了这个球告诉他:你这是XX问题,你应该XX。来访者往往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诱和挑战咨询师,这样的咨询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而来访者所陈述的问题也往往不是最核心的,因为阻抗使他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