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隐私密封度有多高

时间:2017-02-27 编辑:瑞莹 手机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那么你的隐私密封度有多高你知道吗?下面自测隐私密封度有多高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自测隐私密封度有多高

  烦闷时,你想要找个地方散散步,释放心情,走在怎样的路上,最让你觉得能够帮助你释放心理压力呢?

  A、市中心最繁华的大道

  B、蜿蜒曲折的近郊山路

  C、少有路人的空旷大道

  D、悠悠乡间路

  测试结果分析:

  A、隐私密封度70%。表面上看起来张牙舞爪活泼开朗神经大条的你,人际关系很好,朋友多,也很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但是其实你的内心不像你的言行那么open,相反,你是一个有事都自己藏在心里的人,虽然平时你很喜欢和周边的人分享生活点滴,但是重要的事情你都会默默藏在心底,缄口不谈。

  B、隐私密封度50%。应变能力强,喜欢新鲜事物,寻求刺激,好奇心重,由于你的应变能力和聪明才智,不会轻易被人揭露隐私,倒是你很喜欢去挖掘别人的隐私。建议你有时候对别人的事情不要太好奇,八卦别人八卦多了小心对方以牙还牙。

  C、隐私密封度90%。你个性独特,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为伍,能让你打开话匣子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也就对八卦之人划清界限,加上大部分时间你都保持着低调神秘的气质,对自己的情况从来不张扬,所以很难被人挖到隐私,不过有时候也会因为“高处不胜寒,心事无人知”而黯然哦。

  D、隐私密封度30%。其实对于你而言,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隐私不隐私的问题,善良的你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你总是相信人性本善,而且你本身也就活得很透明,没什么藏着掖着的事,你也不喜欢带着面具做人。善良是好,不过,还是要注意保护自己哦。

  延伸阅读:

  智能时代:没有隐私的社会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都是大数据和智能革命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但是任何事情一定都有两面性,大数据和智能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冲击也是不能小视的,我们或许会生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环境里,或许会被一些超级权力在无形中控制,甚至很多人因为没有掌握未来生存的技能而找不到工作,财富可能会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根据历史的经验,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而且也不存在快速的解决方法。让我们先来看看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对于个人隐私的影响。

  实际上,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引发的隐私问题会非常严重!

  在今天和未来,当移动互联网(以及正在快速发展的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三者叠加到一起之后,我们不再有隐私可言。虽然媒体在谈到隐私时常常讲的都是一些个人不愿为大众所知的信息,比如私密的图片或者银行账号的密码,但是这里我们所讲的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最近是否必须到某城市出差这样的信息,个人性格是软弱还是强悍,学历的高低和收入的多少,这些都是我们的隐私。私密的图片流出去会让我们难堪,银行账户密码丢了会让我们蒙受经济上的损失,这些损失是看得见的,我们因此非常在意,也就或多或少地有所防范。但是,关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隐私,我们常常很不在意,也不加以保护。

  这些生活细节的隐私泄露出去会发生什么事?简单地讲,将来可能很麻烦。这不仅仅是在淘宝上总被送来一些假货,或者买机票总是比别人贵20%那么简单,它可能涉及我们的健康和医疗,可能没有医院会接收我们住院。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一所医学院里,科学家们正在做这样一项研究:每一个人从小到老生病的规律性。比如我们知道得了丙型肝炎,即使暂时治愈,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在若干年后转成肝硬化,然后又有很大的可能性变成肝癌。其他很多疾病也有这样的关联关系。这家医学院研究的目的当然是善意的——为了提前防治疾病。但是,研究成果如果让医疗保险公司使用,那么它们就有权利拒绝接受一位未来可能得重病的投保者。美国各大保险公司实际上掌握着投保人过去多年的身体状况信息,因为医生每一次向保险公司索要医疗费时,都会提供这些信息。在过去,由于机器智能的水平不高,这些事没法做,保险公司一般对投保者一律接受,但是在法律上,它们有拒绝投保人的权利。

  在过去,我们泄露隐私有时是不得已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今后万物联网的时代,我们本身就是主动的隐私泄密者。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安装了太多的、很少使用甚至并不必要的APP,参加了太多的优惠促销活动。同时,在自认为安全的社交网络说了很多在公众场合不适合说的话,或者发了太多的照片。这些都可能造成人为的隐私泄露。我们还在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从可穿戴式设备到带有GPS的照相机,再到与Wi-Fi相连的各种智能电器,不自觉地记录下了我们详细的行踪和生活信息,并且提供给了服务商。很多时候,第三方再通过服务商获得这些信息,也并非难事,究其源头,是我们自己在不设防的情况下把信息泄露出去的。

  拥有数据的公司保护个人隐私的意愿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强。除了Google、苹果、亚马逊等大型跨国互联网公司迫于欧盟和美国政府的要求(当然也是为了让它们大量的客户安心),在服务条款中特别明确地写明了从用户获得的数据属于用户本人,而它们只是保存和“借用”而已,其余的公司都没有明确声明这一点。在医疗行业,美国绝大部分医院会认为病人的病例数据属于医院,这也是该行业的传统。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就数据的所有权做明确的说明,而大部分用户也默认互联网公司拥有数据。更有一些制药厂在没有得到病人同意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医生获得病人的数据用于药品研究,而这件事被认为是有助于医学研究,因此社会并没有追究。

  今天很多人忽视大数据对个人隐私潜在的威胁,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

  首先,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他们并不知道大数据的威力,不知道多维度的信息凑到一起能够得到一个人完整的画像。

  其次, 低估了机器智能的力量。很多人认为,虽然某个公司即使有了关于我的很多数据,但是那些数据都是杂乱无章的,该公司哪有工夫专门和我这个小人物过不去。岂不知在机器智能时代,挖掘个人隐私并不需要人来做,而是由机器完成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一厢情愿地把个人隐私寄托在数据拥有者的善意(Goodwill)上。虽然到目前为止,Facebook、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些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用户隐私的公司似乎还靠得住,但是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的公司远不止这几家。当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公司和用户利益发生冲突时,前者会有意无意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掉用户的利益。我们从前面的一些案例中看到,把我们的隐私权建立在别人的善意上,是根本靠不住的。像航空公司、保险公司在获得个人隐私后,并不是把用户隐私暴露给大众让用户出丑,而是谋取利益,用户拿这些公司也没有办法。

  既然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隐私靠一些公司的善意来保护,那么是否有希望通过立法的手段来解决保护隐私的问题,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立法永远是远远滞后于案件发生的。当科技和产业变化比较慢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假如产业变化的周期是几十年一变,就算立法落后了5年,产业还没有太成熟,依然可以利用法律的手段把后几十年管好。但是今天产业发展太快,如果立法的速度真落后了5年,当法律被制定出来后,已经过时了。更何况今天,大部分法律制定的时间远不止5年。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今天的法律对保护隐私几乎是无效的。当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隐私的重要性时,可能会对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产生恐惧,这对技术的发展并非好事。

  大数据对隐私带来的另一个威胁在于,它会在无形中造就出一个老大哥(Big Brother)。Big Brother一词来源于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政治幻想小说《1984》,那里面有一句话是“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Big Brother是指专制政权里的老大,那句话放在小说语境中的含义是指,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

  到了大数据时代,如果真有一个老大哥想监控每一个人,其实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大家的隐私都保存在互联网的某处。假如出现一个强权,要求拥有大数据的服务提供商交出数据,建立在善意基础上的隐私保护就显得非常脆弱了。民众即便不懂得什么是大数据,不懂得大数据容易泄露隐私,对强权部门索要数据的事情也是非常担心的。

  尽管我们还可以试图通过技术手段争取做到在使用大数据时无法看到与用户隐私有关的数据内容,同时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大家在互联网上“偷窥”他人隐私的行为,但这些技术的开发有待时日。今天的大数据是完全裸露的。以人们对隐私问题最担心的医疗大数据为例,使用数据时对于隐私的保护现在依然是靠君子协定,也就是说处理和使用数据的人签了一纸协议就被允许访问隐私数据。虽然那一纸协议可能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患者其实很难判定掌握自己隐私的人是否违反了事先的协议,因此如果有人违反协议使用隐私数据,患者很难状告那些破坏隐私的人。

  按照目前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大家会越来越没有隐私,而当我们体会到丧失隐私后的重大损失时,为时已晚。隐私就像自由,只有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才知道它的可贵。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1.测测你会被第三者踢出局吗

2.你想知道在朋友眼里你属于哪种人吗

3.心理测试:你现在有幸福感吗?

4.心理测试:你具备优雅气质吗

5.小测试:你是否懂得享受生活?

6.测试:你是否拥有超高智商

7.心理测试:你是个喜怒无常的人吗?

8.心理测试:测你会嫁给有钱人吗

9.测你的快乐颜色是什么?

10.你是甄嬛传中的谁

自测隐私密封度有多高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