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镜子,我知道我是谁吗?我们为什么要自拍呢?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有人整天在朋友圈晒自己,昨天是刚烫的新发型,今天是刚染的红指甲,明天是刚买的新皮鞋……”A先生是一位艺术家,读过我写的关于自恋型人格的文章,在一次活动中热情地与我交流(这让我很是自恋了一把)。他的困惑是,一只手、一只脚有什么好显摆的?更让他受不了的是,那个人还是大学教授。
看着他痛心疾首的样子,我直乐。唉!不自恋的人哪懂得自恋的乐趣?
很想在朋友圈做一个调查,你见过的最自恋行为是什么?
我没做,有人做了。在知乎上,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自恋博览会”,我选取了几个“自恋样本”:
我有一个朋友,平时看着挺正常的,但他开车的时候,会很频繁的看后视镜。但是,他的后视镜用来看自己的脸的。他把后视镜掰到了可以照他的脸的角度,然后一直看,一直看,我觉得他是用生命在照镜子。
朋友圈发的信息不论有字没字,全部配齐九张同一角度自拍,尽管很多时候图文完全无关,有时候不过瘾会发很多次。
高中的时候同桌在减肥,每次我们吃饭,她就拿面镜子,然后对着镜子说,秀色可餐……然后就不用吃饭了。
浏览网友眼中的自恋行为,我发现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元素:我和镜子。自恋需要一个常规动作:我,通过镜子,看见一个完美的自己。
我们都知道自恋源自水仙少年的故事。纳西索斯在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容颜,并深深迷恋上水中那个的人。他天天在湖边凝视自己,有一天跌进湖里。后来,在他跌落的地方,长出了一株水仙花。湖泊就是他的镜子。
网上流传着一张图片,一只小猫中蹲在镜子前,着迷地看着镜子。镜子里面,是一只威猛的老虎。
玩自拍的人,朋友圈就是他们的镜子。他们从这面镜子中,也看到了自己版本的“威猛老虎”。
生活在一个遍地老虎的时代,和生活在一个遍地猫咪的时代,哪个更好?我不知道。我想知道的是,如果没有镜子,我知道我是谁吗?我知道我的美丽吗?我知道我的强壮吗?我知道我的才华吗……
中国已进入“自恋时代”
中国人是不是越来越自恋了?
自2008年起,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在对2万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是的!
过去的3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生活越来越富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个人主义倾向越来越强……而根据蔡华俭的研究,城市人比农村人自恋,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自恋,富人比穷人自恋,年轻人比年老的人自恋,个人主义强的人比个人主义弱的人自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人越来越自恋了。
另外,他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受“小麦文化”影响的北方人,比受“稻米文化”影响的南方人更自恋。原因是,小麦耕种比较简单,不太需要人际合作,而稻米则需要精耕细作以及多人之间的合作,因此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个人主义。他还做了一个微信自拍的实验,共调查了500多人,结果显示北方人自拍的频率远远高于南方人。由此,我们还知道,喜欢自拍的人比不喜欢自拍的人更自恋。
根据这一系列实验,他勾勒出中国人的“自恋群体画像”:年轻的、独生的、富有的、生活在城市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的、生活在北方的人。
中国人不仅越来越自恋了,而且自恋程度甚至超过美国人。十年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华裔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项研究。他把北京师范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大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对比,其中一项就是自恋。他在北师大选取了116人,在普林斯顿大学选取了131人,最后发现北师大学生在自恋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
甚至美国的《时代周刊》都关注到中国人的自恋现象,说中国已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生活在一个自恋的国度,和生活在一个不自恋的国度哪个更好?我也不知道。我想知道的是,自恋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了吗?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吗?让我们的家庭更和谐了吗……
你是否喜欢这个自恋的时代?
1983年,一个女人出了一本书,书名叫《我的路》。书中有一句话:“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这句话传遍大江南北。她叫刘晓庆。这本书的出版,几乎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我们”进入到“我”的阶段,作为个体的人,终于从集体的背景中浮现出来。
10年之后,2004年,在清华校园的BBS上出现了一位“才女加美女”,每天都有无数网友守候在电脑前等待她的出现。这位自称“本着自然纯朴的特色,不施粉黛、不着华服,重在以‘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容貌和身材”女子,被称为芙蓉姐姐。
又过了几年,一个号称“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六百年之内无人能超越”女子,再次吸引了无数网民的目光。这就是凤姐。
从刘晓庆到芙蓉姐姐,再到凤姐,勾画出中国自恋文化的发展路径。不可否认,从“我们”到“我”,是一种人性的解放;从草根到网红,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体现。我们身边的世界,也由僵硬变得柔和,由狭窄变得宽阔,由单一色彩变成五彩缤纷。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活得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张扬、都丰富、都自由。
我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幸运。但是,我觉得我们走得有点快。在我们还没找到自我的时候,却一脚踏进了自恋。我们上错了台阶。
我有些困惑,为什么芙蓉姐姐和凤姐所到之处会形成万人围观之势?那些围观者满足了什么样的内心饥渴?究竟是她们引领了中国自恋文化的浪潮,还是中国自恋文化将她们推举到了风头浪尖?这是社会变迁带来的正常演进,还是被长久压抑的集体潜意识的过度反弹?
这种时代造就的“自恋消费”让人们欲罢不能,人们一边消遣着,一边排斥着;一边欣赏着,一边贬低着;一边呕吐着,一边吸食着。真的难以统计,芙蓉姐姐和凤姐究竟喂饱了多少人。
蔡华俭教授说,他研究的不是临床上的自恋型病人,而是普通人群的自恋。无论是临床上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还是普通人的自恋,只要是自恋,就具备这样的特征:以自我为中心中,对别人缺少同理心,不关心别人的痛苦,让别人为自己服务等。由此可知,我们这个社会比之前更冷漠无情、更自私自利。
虽然我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我一点都不喜欢浓度如此高的自恋氛围。我期待我们的社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自恋释放,慢慢走向更加沉稳的自信。